“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这首卖报歌,是当年家喻户晓的电影《报童》的主题曲。每当这首歌响起,那些脚穿草鞋,身挎布袋,满身泥泞,手中挥舞着《新华日报》的报童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些报童,年纪虽小,却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将党的声音送进国统区的千家万户,被称为“新华小尖兵”。
其实,新华日报社最初没有自己的报童队伍。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对《新华日报》采取“只准印,不准卖”的扼杀政策,没有人敢卖《新华日报》。于是,报社便开始培养一些胆大的流浪儿童建立自己的报童队伍,最多时达到130余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为揭露事实真相,报童们机智勇敢地与特务周旋,将印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送到读者手中。
面对特务的抓捕、毒打,报童越战越勇,到街上散发报纸。这是电影《报童》的高潮,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曾任《新华日报》发行科主任罗戈东回忆说,皖南事变后,发生过多次国民党军警特务毒打报童的事件。但这些报童,即使被打到口吐鲜血,也从不屈服。第二天,仍然带着伤走上街头。
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报童们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天不亮就背着重达20斤左右的报纸,往返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送报卖报,但是他们从不叫苦叫累,即便去最危险的地方也从不退缩。
1943年春,原本负责南岸汪山、黄山路线的报童被特务抓去,读者已经好几天没有收到报纸。罗戈东和营业部主任孙达成经过仔细考虑,选中了胆大心细的报童蒋维芳,并与他进行谈话。“我们要让《新华日报》去占领各个学校,让那里的人民都知道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前方打日本鬼子的胜利消息!这一带是最困难的地方,小蒋,你敢去吗?”蒋维芳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敢去!”
路线不熟,又没有人带路,还要保护订户的安全,甩掉特务,小小年纪的蒋维芳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翻山越岭,才将100份报纸一份不落地送到订户手中。
“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是新华日报社全体同仁奋斗口号。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这些报童们走街串巷,机智而勇敢地跟特务周旋。在这些报童的努力下,《新华日报》的日发行量从国民党封锁时的200余份,逐步上升至5万份之多,而国民党《中央日报》日发行量仅1万余份,两个数字的对比,彰显着报童们的无畏付出和辛勤劳动。
小尖兵们立场如此坚定,与南方局和报社同志的关怀教育是分不开的。上至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下至发行科的大哥大姐,都尽一切力量关心这些小战士的成长。
报童们大多出身贫寒,文化水平较低,有的最初几乎不识字。发行科的大哥大姐定时给报童们上课,并组织大家自学。在反动派封锁迫害严重时,每天晚上都组织大家交流斗争经验,研究策略。编辑部、经理部的同志还经常给大家作报告,并与他们交流。
在报社这所学校,这些青少年战士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得到迅速提高。他们不再仅仅为个人温饱而挣扎,而是把个人命运和革命前途联系在一起,逐步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很多报童最后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为了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学习。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来源:上游新闻
编辑:樊 润
校对:张李波
审核:胡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