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乘客们第一时间往往会想到列车司机、站务安全员、维修人员……其实,在大家乘坐轨道交通的过程中,还有一群人隔着屏幕守护着大家的安全。肖瑞,轨道集团大竹林控制中心调度一车间总调度长,便是这“幕后”的“最强大脑”。
肖瑞(左一)
2011年,重庆轨道交通迎来快速发展,1号线、3号线陆续建成通车。正是这时候,有行车工作经验的肖瑞从外地来到重庆,进入轨道集团,从事行车调度工作。十年的时光,他从一个帅气英俊的单身小伙儿,变成了一个拥有“贴心小棉袄”的爸爸;十年的奋进,他也从一名普通的行车调度员,成长为控制中心总调度长中的一员。
“最强大脑”也如履薄冰
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线网,犹如一个“大联动机”,各种设备相互联系、各个工种相互配合,才能正常运转。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造成影响。控制中心又是线网运营、行车组织、日常维护的指挥中心,作为这里的总调度长,肖瑞要总览全局,堪称轨道运营维护的“最强大脑”。但他却说,工作时时刻刻“如履薄冰”,统筹安排各个线路调度员的工作,指挥协调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设备设施的抢险抢修,运营信息的报送等工作一样都不能马虎。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肖瑞脑中这根安全弦可从来没有放松过。
“最强大脑”有两个“法宝”
肖瑞说自己干好总调度长这活有两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自己带头做榜样。在班组管理中,他带头狠抓业务学习,自身业务素质是公认的过硬。工作每有暇余,他便喜欢跟各条线路的调度员坐到一起学习探讨,相互促进。肖瑞作为行车指挥工作的“最强大脑”,要做到统筹全局,思路清晰,指令正确,他必须对所有行车相关专业的知识都了如指掌。他既要充分熟悉规章制度,了解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控调度的工作内容,又要广泛学习车辆、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相关专业设备知识,学习上他总要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即使他业务知识丰富,可设备随时都在更新换代,他必须“随时充电”。
第二个“法宝”就是靠前指挥。无论大小事情,他总是第一时间到调度台上去弄清楚情况,做好每一步安全卡控。“小问题如果不重视,就有可能发展成大事故。”他经常嘱咐调度员。每条线开展故障演练,他总会参与到其中,跟调度员一起查找问题、总结经验。他经常坐到调度台与调度员一起开展桌面推演,提高大家协调配合和应急处理能力。“将突发事件预案的各种情况做好充分预想,遇事才能不慌,操作才能有条不紊。”这是他分享给大家的工作经验。
“最强大脑”的一天总是忙碌而充实
凌晨四点半,夜间列车调试、演练、设备维护施工等作业已完成,轨道交通新一天的运营即将开始。肖瑞早已经在调度台上忙活起来,“施工作业顺利吗?”“调试完成情况怎样?”“送电一切正常嘛?”……他必须得到每条线路“安全”的回复才放心。“坐在总调度长位置上,线网的大小事情,自己都有责任。”肖瑞解释道。
尤其是遇上节假日,肖瑞和同事们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每逢节假日,大量市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回家团聚、出门游玩,往往会造成节前和返城客流高峰。大竹林控制中心目前管辖4号线、5号线、10号线、环线、国博线五条线路,高峰时段,为及时掌握每一条线路运营情况,肖瑞的身影像一只忙碌的蜜蜂,在调度台之间来回穿梭。“做好客流预判,提前组织备用列车上线。”肖瑞每次都会认真地叮嘱调度员。“xx站出现大客流……”行车调度员的报告会让肖瑞瞬间警觉。一但从监控中看到站台乘客拥挤,他便会下达指令:“通知备用列车司机动车,返空至车站开门载客缓解站台压力”。要兼顾到每一条线路,他的一天总是忙碌而充实。
十年过去了,重庆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走向网络化运营,每天为300余万人次乘客提供安全、准点、舒适、快捷的出行服务。十年里,肖瑞勇担重任,伴随轨道交通共同成长,从一名调度学员成长为班组的“主心骨”,他不禁感慨:“轨道交通发展这么快,每次想到其中也有我贡献的一份力量,我就会很自豪”。
文字:陈 炜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樊 润
校对:王忆佳
审核:胡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