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凯发网

您的位置:

黄德勇:与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共同前进

时间:2021-12-10

黄德勇,重庆轨道集团大修公司车辆大修部研发工班工班长,担任黄德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重庆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负责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建设工匠、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

在轨道集团,同事们都叫黄德勇活图纸。因为只要在单轨车辆检修方面有不懂的问题,一问黄德勇便知。

走进黄德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可以见金牌工人”“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单是证书就有40多个。同样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堆起三尺之高的专业书籍和笔记本。

哪些地方有故障,需要怎么解决,具体怎么操作……我脑海中会清晰地呈现出每个部位的图纸,图纸上的每个细节,几乎都是活灵活现的。黄德勇说,这都得益于他手勤脑勤。每次遇到不懂的原理,他就会在笔记本上画,到现在共画了200多册。

正是集团党委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培训,和凭借自身细致钻研的精神,让黄德勇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并将之用于单轨核心技术用于国产化攻关,把当初100%的依赖进口,转化为如今95%以上的国产化率,帮助重庆具备自主设计、研发单轨控制系统的能力,更助推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逐渐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7年,黄德勇刚进入轨道集团时,也是重庆的单轨刚刚起步之时,一切都需要从零学起。

如何让运维管理国产化,是我们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黄德勇说,2007年末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大范围低温冰雪灾害,重庆也受到一定影响。当时为了保证司机取暖,重庆单轨2号线列车司机室都配备了电加热器。这让他意识到,要让国外产品适应重庆的特殊气候,必须要进行自主技术攻关。

经过45天的探索研究,黄德勇决定将发热方式从电阻式加热改为ptc加热,如此一来,不仅换热效率高,而且更加安全。

当时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进口,说明书上全是英文、日文。对此,黄德勇一点一点在百度上搜索,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导出,如今日文产品的说明书他基本都能读懂。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在技术上也愈发成熟。

 

图:钟品天

随着重庆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蓬勃发展,黄德勇率领工作室成员对重庆单轨2号线车辆辅助供电单元、3号线列车基础制动单元、3号线德国产司控器进行技术优化,降低了单轨列车的故障率,将需要返厂解决的问题变为自主解决;改造研发的重庆单轨2号线单司机制模式,每年为重庆轨道集团节约人力成本上千万元;自主维修进口vvvf(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板,通过优化原电路设计,延长设备寿命50%以上。

此外,他带领工作室团队研发、改造的工装大大提高了单轨检修工作效率,不少成果还获得专利授权。其中,单轨车司控器试验台可以快速准确判断司控器好坏,成为行业领先的检修利器;走行轮救援工装在同条件模拟测试中,将需要9小时完成的救援工作缩短到18分钟,救援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截至目前,黄德勇工作室累计开展技改及创新成果57项,攻克技术难题10项,成果转化15项,专利23项,为重庆轨道集团节省资金约6000余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黄德勇总结出观、析、查、验四步检修法,把技艺经验编成业务课件,年授课超300课时,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师带徒,黄德勇培养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15人、一线检修技术人才1000余人,其中4人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他还将技术革新与攻关的经验进行总结,完成编著3册,编写论文9篇、培训教材33册,其中就包括我国第一部国家单轨行业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检修工》。这些宝贵资料,填补了国内单轨维修技术空白,为单轨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德勇说,把每个细节记录在案,以便随时拿出来温故知新

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这是黄德勇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这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让黄德勇不断成长和突破,为推动重庆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字:陆   
编辑:樊   

校对:张李波

审核:胡潆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