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凯发网

您的位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杰:保持初心 为轨道交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时间:2021-06-30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就是一个标杆。在轨道集团,深耕单轨道岔领域的张杰就是这样一面充满力量的旗帜。近日,他的身影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一次,他收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

“作为产业工人代表获得这样的荣誉,我很感激、也很感动,这是党对我们的肯定和激励!”得知自己获得“全国优秀党员”表彰后,张杰的心情难以平复。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张杰表示,将保持初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扎根岗位17年 从零突破实现自立自强

张杰是重庆单轨道岔技术的领军人才,在单轨道岔的检修维护和技术革新工作中,经历了国内单轨道岔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由他名字命名的“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完成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20余项,拥有国家新型实用专利7项。

2004年,张杰进入轨道集团,开始与单轨道岔打起了交道。当时,2号线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大多引进自国外,相关规范与标准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

从那时起,张杰便下定决心,一定要破解掌握单轨道岔核心技术密码,实现单轨道岔中国造、重庆造,唯有这样,轨道交通的运营才能不受制于人。

张杰与同事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艰苦攻关,潜心研究。最忙的时候,张杰和同事们吃住在现场,在单位安了家。白天,张杰和团队成员一起跟随专家现场学习;深夜,他又奔波在轨道线路上检修设备,维护运行安全;同时,他还每天自学大量专业知识,翻阅大量书籍资料,掌握理论知识。那段日子,张杰记录的工作笔记超过了20万字。“那个时候没有厂家资料,没有解决规程,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对一些锁定装置进行改造。通过和国内道岔厂家一起研讨,到现在,我们的单轨道岔已经很少出现故障。”

十余年磨一剑。张杰与同事们迎来了开花结果的时刻:近年来,他们完成了日立道岔锁定装置技改、国产道岔行程开关防水密封科研、道岔模拟控制柜制作、减速机更换工装等21项技改项目,为集团节省资金上千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不断地技术攻关,如今重庆形成了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完成了从标准到研发、运营全链条的国产化,并支撑重庆建成国内首个单轨交通科技示范工程及单轨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为产业工人发声 坚持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抓

2018年,张杰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杰一方面持续钻研单轨道岔技术,一方面广泛开展调研,积极履职尽责。

3年来,他站在一线产业工人、城市公共交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多方征求意见,提出了新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统型等建议,将重庆人民群众的心声传递出来,为促进重庆城市提升、落实“六稳”“六保”、培养技能人才、改善民生水平、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等建言献策。

作为支部书记,张杰还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认真落实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以“三室”学习阵地(党员活动室、大师工作室、设备模拟实训室)和“三类”主题党日(学习类、实践类、服务类)为载体,不断增强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引领支部党员创先争优、攻坚克难,推动各项生产经营工作顺利开展。

培养人才传承匠心 助力轨道交通事业薪火相传

不但自己干得好,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干得好。张杰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为重庆单轨道岔维修领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张杰牵头开发的“大师课”颇受追捧,这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精心准备讲稿的结果。他顶着烈日、抗着寒风,深入各基层班组讲授专业知识、研讨应急抢险措施,俯下身子将自己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遇到一些关键点、难点常常一讲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学员们全部掌握。

依托着工作室,张杰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互学互助”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近几年,工作室共组织课程培训 72 次,培训学员1440人次,促进单轨道岔维修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提高30%。这些培训学员中的不少人,如今都成为重庆轨道集团的优秀技术工人。

张杰身上的荣誉和标签还有很多: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杰出英才奖、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

承载着这一项项荣誉,未来要怎么干?“我的志向,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张杰说,“然而,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张杰表示,下一阶段,他将带领团队进一步深入开展单轨道岔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技术成果转化和保护工作,同时继续做好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扩大同兄弟工作室的交流,让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为智慧化轨道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