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凯发网

您的位置:

张杰:重庆单轨岔道背后的技术先锋

时间:2020-11-21

重庆崎岖不平的山地地形,造就了重庆独特的道路和交通,其中最为典型的莫属跨座式单轨。蜿蜒跨江的轨道和轻盈飞驰的列车,灵活地爬坡上坎、穿楼而过。这令人惊叹的场景背后是无数重庆轨道人日日夜夜的艰苦探索。张杰,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重庆单轨道岔技术的领军人才,张杰先后获得“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重庆市第五届劳动模范”“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如今他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殊荣——“重庆市杰出英才奖”。

2004年,张杰进入轨道集团,从事单轨岔道的检修维护和技术革新工作。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是国内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中国西部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国内没有单轨道岔的维护经验可借鉴。张杰面对的是几乎从零开始的空白领域。当时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大都引进自日本,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也都遵循着日本的标准和规范。正因如此,工作中张杰听到最多的便是“国外专家说”“国外专家认为”“国外专家不同意”。那时,他便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拥有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

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是没有话语权的。重庆轨道人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单轨国产化道路势在必行且事不宜迟。面对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相关资料的匮乏,重庆轨道人没有望而却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结合实际消化资料,张杰和同事们的干劲尤为突出。集团领导对此表示全力支持,邀请了道岔专业的老专家来共同开展研究,张杰抓住学习机会,向专家们请教知识、咨询建议。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和同事们收集了海量的测量、比对、绘图数据,不断摸索、钻研、总结,从而编制出中国首本《单轨道岔设备维护维修规程》。这一研究成果为单轨道岔维护维修标准化作业建立了风向标,重庆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拥有跨座式单轨标准的城市。

张杰和同事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在单轨道岔国产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国产道岔设备投运之初,因没有现成的案例可借鉴,张杰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熟悉电气图和机械结构图,在平时的维护中学习,在抢修中分析和总结。接到任务时,他和同事们常常一天24小时都在车间里、线路上度过,钻研工作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在这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道岔设备的特性、重点和难点,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拥有了改造道岔设备缺陷的能力。他带领团队铆足干劲学技术、搞技改,实施了日立锁定装置改造,有效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维修资金600余万元;完成了国产道岔行程开关防水密封改造,每六年节约采购经费340万元;实施了道岔指形板整改,使车轮更换周期延长了50﹪……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保证了单轨列车通过道岔设备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正是有张杰以及像他一样的轨道螺丝钉的艰苦奋斗,轨道集团才能攻克道岔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对进口道岔设备的长期垄断,还形成了投融资、设计咨询、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工程施工、车辆和系统设备供应等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完成了从标准到研发、运营全链条的国产化,并支撑重庆建成国内首个单轨交通科技示范工程及单轨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借用一句流行语,轨道集团实现了“我不要国外专家觉得,我要我觉得”的转变。

2012年,在轨道集团的支持下,以张杰为带头人的市级“张杰技能专家工作室”在大堰车辆基地成立。成立之初,轨道集团便给工作室调配了约300平方米的场地,投入了专项资金,让工作室各项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工作室也一往无前,致力于攻关、传艺、研发、交流,完成了20余项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拥有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4项,获得了国家级荣誉2项、市级荣誉4项,成长为国家级“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作室不仅为张杰在单轨道岔的国产化研究、改造升级、技术交流方面搭建了更高、更专业的平台,也为重庆轨道交通单轨道岔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亲眼见证了轨道集团的发展,亲身经历了单轨道岔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历程,亲身受益于集团的人才培养制度,张杰和同事们深知有经验者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有利于企业与国家的发展。张杰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发了颇受员工欢迎的“大师课”,并独立开发了道岔设备模拟实训操作柜,使技术人员道岔设备故障处置能力得到提高。他还鼓励老师傅们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带头在各基层班组传授各种应急抢险经验,并且开展“传绝技、练绝活”等技能比武活动,强化学习,相互探讨,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6年来,张杰工作室共实施固定培训课程72次,培训人员1440人次,其中取得高级技师资格3人,技师资格10余人,高级工资格50余人,单轨道岔专业高级技术工人比例大幅提升。

张杰工作室的建立与发展,不仅展现了张杰的精益求精、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轨道集团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轨道集团始终坚信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完备的人才队伍就不会有科技创新。为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发展人才,轨道集团建立了各类工作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大力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催生出不竭的发展动力。针对职工技能掌握情况,轨道集团制定技能专项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仅2019年就实施培训课程近7000期,培训人员超20万人次,培训学时达200万小时,每年培养企业中青年技术专家30人以上,数百名业务骨干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轨道集团这片人才成长的沃土上,除张杰工作室外,“黄德勇单轨电动列车电气维修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陈晔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徐春霞、张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创建,“巴渝大工匠”黄德勇、“重庆市劳动模范”徐春霞等一批批好师傅带领着辈出的人才,秉持着服务民生的初心,践行着一个时代的担当。

除了企业内的人才培养,轨道集团还创新方式方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新型学徒制,建立企校合作新模式,与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产需相接,形成了政府、企业和院校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作为首批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轨道集团还与重庆本地的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出师标准,学校导师负责理论培训,企业导师负责现场师带徒培训,通过“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方式,实现着共赢,收获着人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张杰表示,个人进步一点,团队进步一点,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与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的轨道集团、蓬勃发展的轨道事业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使命,也一直在背后支撑着、鼓舞着、推动着他前行。

 秉持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精神, 轨道集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轨道交通的发展聚集工匠人才,张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的张杰,已不仅仅是一名专业技能人才,更是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鼓舞着所有的重庆轨道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