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凯发网

您的位置:

全国劳模张杰:扎根基层16年诠释工匠精神

时间:2020-11-25

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重庆共有67人接受表彰(全国劳动模范4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2人)。这其中,作为交通行业的杰出代表,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张杰名列其中。

作为重庆单轨道岔技术的领军人才,张杰身上的荣誉和标签还有很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杰出英才奖、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张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暨“张杰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作为重庆轨道集团产业工人的代表,张杰扎根基层16年,把普通工作做到极致。如今褒奖一身,仍然埋头苦干、坚持奋斗在技术研发一线,用兢业坚守、默默奉献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攻克单轨技术难题

用坚守诠释初心

2004年,张杰进入重庆轨道集团,从事单轨道岔的检修维护和技术革新工作。次年,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国内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重庆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试运营,开启了重庆的轨道交通时代。

那时,作为单轨系统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的单轨道岔技术,在重庆乃至全国都是一片空白。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大都引进自国外,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也都遵循着国外的标准和规范。面对国外技术的壁垒,张杰清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让单轨道岔中国造、重庆造,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重庆轨道集团对单轨道岔技术的创新需求与张杰攻坚克难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于是集团从硬件到软件、从人力到物力,给予了张杰大力支持,给他提供了实现技术突破的温床。

工作中的张杰对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

在道岔专家的带领下,张杰和同事们把“家”搬到工作室:他们购买来专业书籍,白天自学技术资料,在现场进行测量、比对、绘图;晚上就记录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讨论技术问题。正是凭着这份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张杰和团队掌握了单轨道岔核心技术,编制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单轨道岔的维护手册,使重庆成为国内最早拥有跨座式单轨标准的城市。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重庆轨道集团不仅攻克了道岔技术,还形成了投融资、设计咨询、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工程施工、车辆和系统设备供应及人才培训等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完成了从标准到研发、运营全链条的国产化。

30多本笔记本见证着

用实干打磨匠心

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张杰随身总是带着笔记本,遇到不懂的技术知识、总结出的“独家秘籍”和“绝活儿”都会马上记下,十几年下来,30多本笔记摞起来是厚厚的一沓,记录的各种资料数据超过20万字。因为对道岔的上千个标准数据了如指掌,他也被同事们戏称为道岔“活字典”。

在钻研道岔领域的攻坚路上,张杰始终不逃避任何一项困难,不放松任何一项要求。为了能有效减少列车停运时间,最大限度节省乘客的等待时间,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反复摸索开发plc监控程序,进行了成百上千次试验调整,单轨道岔过程控制监控装置研发成功。该设备能直观的将道岔运行过程及状态、故障时间、点位等信息反应到人机界面上,能发现肉眼观察不到的隐患。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用信念秉承恒心

张杰把发扬劳模精神,发挥“传、帮、带”作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日志借给工友们看,还经常组织召开班组攻关讨论会,开展道岔理论知识的理论培训。也正是通过“教学练比”等现场技能切磋,快速提升团队人员的技术水平,促使大家共同提高,目前,经他培养的操作岗位技能人才已经达上千人次。

张杰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在技术交流会上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

自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2012年成立后,每年实施3-5个项目,包括研发、技改以及设备出现临时突发情况的调试和改造。2014年,工作室被授予为“轨道集团张杰劳模创新工作室”“重庆市优秀大师工作室”“国家级张杰技能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科技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20余项,拥有国家新型实用专利7项,获得国家级、市级荣誉10余项。

为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发展人才,轨道集团大力开展后备人才培养,不仅对张杰所在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多层次、成梯队地培养,“徐春霞劳模创新工作室”“黄德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张军劳模创新工作室”“陈晔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一批工作室也先后创建,充分体现了集团对劳模工匠、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育,从而铸造一支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的职工队伍。

 

文字:邹婵娟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樊润

校对:张李波

审核:胡潆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