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活地图”,你可能会想到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员……但今天,我们想给你“摆”的“龙门阵”是关于重庆轨道集团里的“活地图”——重庆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重庆轨道集团控制保护区办公室巡查大队。
这支队伍,不惧酷暑和严寒,常年扎根一线,对重庆轨道交通线网可谓“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今天,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全队一年徒步超8000公里
什么是控制保护区?控制保护区办公室巡查大队又是做什么的?你或许已经生出了这样的疑问。
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以及轨道线路外边线外侧三十米内;出入口(含无障碍出入口)、换乘通道、通风亭、风井、风道、冷却塔、车辆段、停车场、控制中心、变电站、牵引变电所及各类轨道专用管网(线、沟)等建(构)筑物外边线外侧十米内;过江、过河桥梁或隧道上、下游各两百米内都属于控制保护区。
而巡查大队除了要巡查轨道交通全线网的控制保护区,还要监管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处理保护区内违规施工行为等。他们的巡查足迹遍布轨道交通沿线,包括人迹罕至的崎岖小道,甚至隧道洞口、山岭沟壑。他们是一支在大家视野之外默默守护着轨道交通安全的队伍。
巡查大队的队员们年均开展控制保护区线路巡查超4万公里,其中徒步巡查超8000公里。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控保区内的每寸土地。除此之外,巡查大队年均进行项目(作业)监管约5000项(次)、处理违规施工行为200余起,通过线路巡查和项目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控制保护区内违规施工作业,无声地守护着乘客们的出行安全。
目前,重庆轨道集团控制保护区办公室巡查大队共有38人,成立至今6年多时间里,他们凭借出色的能力和细致的工作,获得了集团“安全先进班组”5次、“党员优秀责任区”1次。除此,部分员工先后被评为集团先进个人、集团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最近,他们又获得了一项新的荣誉——2020年重庆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集体,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了生力军的作用。
在巡查中逐渐成为了“活地图”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对我的工作很好奇。总会有人问我,轨道交通开通和在建的线路那么多,好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我们是怎么开展巡查的?其实真相很简单,就是最朴实的办法——走路。大多数车到不了的地方,我们就用脚走,确实走都没办法走并且还很危险的地方,我们就借助飞行器。”巡查队员小唐这样解释。
“我们的队员们都不怕脏、不怕累,穿上工装鞋、背上装有测距仪、望眼镜、安全帽等装备的小背包,就开始了翻山越岭的巡查工作。”小唐说,“我的微信运动几乎每天都排列靠前,平时基本都是两万步以上,有时,甚至还超过3万步。”
徒步超过3万步的那一天,小唐和队友一起走通了建新东路、建新西路,从五里店走到了嘉华大桥桥头。“轨道交通沿线周围有些地方视野被高楼遮挡,因此,我们必须得亲身走到控制保护区内的每一处犄角旮旯,实地查看轨道交通沿线周边具体情况,排除隐患,确保轨道交通沿线安全。”
在小唐的朋友眼中,他俨然是就是轨道交通线路“活地图”:“其实我的老家在重庆区县,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开始熟悉重庆主城区。但是现在身边好多朋友都说,我已经是他们心里当之无愧的重庆轨道线路‘活地图’了。”小唐笑着说道,“其实我也没有刻意去记,不过是因为每天都在沿着线路走,走多了,便记住了。”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被同事称作科技高手的李伟,是巡查大队创新技术的能手,乐于探索、喜欢研究新技术。生活中,他用无人机观看城市的魅力;工作中,他用无人机关注着轨道的安全。当要执行地势险峻、人员不易到达区域的巡查任务时,便是李伟一显身手的时候。一架小小的无人机,承载着这个年轻人创新创造的奋斗梦想,将青春之花绽放在了最需要他的地方。
实力海归吴雨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企从事轨道工程咨询工作。2015年,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物质条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轨道螺丝钉,为山城有坦途添砖加瓦。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追梦青年王道淮,他是巡查大队的一名中队长,部门青年骨干代表。热爱运动的他,参加过众多马拉松比赛,将自身爱好融入工作,常年奔跑于巡查工作一线。工作之余,王道淮还喜欢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发展变化,定格轨道交通的沿途风景,其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奖。同时,摄影的爱好也让他培养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工作时,他手中的相机便成为了他及时发现保护区安全隐患的“武器”。
图文:集团团委办公室
校对:樊润
编辑:易姿颖
审核:胡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