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凯发网

您的位置:

轨道列车运维有“智慧”

时间:2022-04-07

截至2022年3月,重庆已开通10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到403公里。心之所向,轨道必达!400余列轨道列车承担起了日均300万的乘客出行的重任。

你也许会问,地铁或者单轨列车像不像私家车一样做“保养”?答案是肯定的。为确保运营安全,重庆轨道交通400余列列车每年需进行4万次列检,3800余次均衡修,70余次架修。

l列检,地铁列车回库后每两天进行的一项检查。主要检查列车走行部等容易出现危及行车安全的各主要部件外观情况,并对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及时进行修理。

l均衡修,是车辆检修修程和检修周期的一种升级或优化。该修程是将周检、月检、定修的修程内容进行拆分,分摊合并至月检修程内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起到缩短扣修时长,提高列车上线率目的,同时对列车进行深度检修,提高列车安全性。

l架修,是指地铁车辆运行公里数或运行时间达到规定数值时,对车辆重要部件进行分解、清洁、检查、探伤、修理,并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测、调试及试验,以恢复车辆综合性能,达到规程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的维修。

你也许会不以为然不就是给列车做“保养”吗?可事实上列车“保养”远没有那么简单。

以地铁1号线为例,该线采用地铁b型车,6辆编组列车长120米,宽2.8米,重达210吨,对这个大家伙“把脉问诊”可非易事。仅一次列检就涉及近五百项检查,4名维修人员参与,耗时2个小时。而列车15天一次的均衡修和5年一次的架修所要求的检查环节更多、检查要求更严。

随着重庆轨道交通新车投入运营、既有列车逐步进入架大修期,列车检修数量逐年增加;加之线网规模不断提升,客流增大,乘客对轨道交通出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和设备逐年老化、故障率不断提升、影响运营的突发事件逐年增多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等原因,提高列车运维管理水平,优化列车检修模式成了大势所趋,也是迫在眉睫。

2018年,重庆轨道集团联合多家企业成功申报了重庆市科技委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车辆健康管理及智能运维系统研究》,集团总经理乐梅作为项目负责人总体牵头项目实施,正式开启了轨道列车检修从传统的周期性计划修向基于检测分析的状态修和基于评估先验的预知修的探索历程。简单来说,以前列车到时到点就得维修,现在则可以尝试根据列车体检状况确定维不维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列车上线率,减小列车运维压力,同时也更加精准地了解列车的运行状况,确保列车正线运营安全。

想要破解传统运维的弊病,就必须运用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网络云互联等新技术,整合关键系统技术资源,深入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各核心系统智能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运维和管理模式创新。2018年,轨道集团在启动轨道交通车辆健康管理及智能运维系统研究时,全国仅有几个城市的轨道企业在试点探索,能够得到的参考经验少之又少,遇到的问题也一个接着一个。

项目团队通力合作、克服万难,确定了智能运维系统的实施方案。项目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车地无线传输”“轨旁在线检测”“车辆检修系统”三个子系统及一个“智能运维系统数据中心”地面综合平台四部分组成。

l车地无线传输子系统:将列车的重要行车数据、安全报警信息以及设备工作情况的数据信息通过4g/5g或车地无线通信网进行实时传输到地面终端,实现预警、分析、指导等功能。

l轨旁在线检测子系统:在车辆段、运营正线轨道旁,安装传感技术检测装置,自动对车顶、车侧、车底走行部进行检测,实现车辆日常智能化维保。

 

l车辆检修子系统:搭建车辆电子履历,负责计划编排、工单执行、数据记录等。实现列车全寿命周期内的车辆运用和维修管理的数据管理。

l智能运维系统数据中心:集合各子系统数据,实时掌握车辆的运行工作状态和故障情况。基于部件故障逻辑机理,实现故障智能化诊断,并给出合理的排故建议,预测故障的演化趋势或估计器件的剩余寿命,对关键部件或系统当前运行状态进行综合性的定性评估,为列车状态修提供指导意见。

 

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应用智能高铁、智能道路等新型装备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交通装备的智能检测监测和运维技术。”纲要的出台,无疑给了项目团队强大的信心。

 

经过团队3年的通力合作,2021年10月,重庆轨道交通车辆健康管理及智能运维系统进入落地调试阶段。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试点线路,全面接入车辆健康管理及智能运维系统。

轨道集团运营一公司赖家桥车辆车间的主任黄仲阳,从事列车检修工作已经7年。在项目试点阶段,车间采取传统运维和智能运维两种方式,但黄仲阳表示车辆健康管理及智能运维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传统运维,手工填报数据,检修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列车数据无法实时掌握,列车故障无法预判,检修工作承担极大压力。而运用智能运维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运行的车辆数量、车辆健康情况、乘车人数等多个维度的信息一目了然,为车辆精益化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实现轨道交通高效、安全运营。

 

负责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建设的大修公司总工程师吴晶表示,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已在轨道交通1号线安全运行半年多,能够有效减少正线故障发生后的信息流转环节,缩短了正线抢修反应时间;轨旁系统能够自动进行列车外观检修,节省检修人工成本;精确高频的数据测量可实现轮对、碳滑条的状态维修。通过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为企业降本增效。该项目在2019年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项目奖”。

作为轨道行业和轨道集团重点发展项目,项目组成员表示,将持续总结前期建设经验,力争将车辆健康管理及智能运维系统推广到重庆轨道交通全线网,全面建设智慧轨道!



作者:刘元凤

责编:陈斯

编辑:易姿颖

终审:胡潆兮

网站地图